網頁

2008年2月17日

先寫Kefir,有點本末倒置。一開始其實是用市售優格來做優酪乳,沒有買專門製作優格的加溫器,而是使用已經退休的溫奶器。其實製作的效果非常棒,溫奶器開最小,水溫約有35度,鮮奶甚至不須事先加熱,直接將優格放入攪拌,將拌好的整瓶奶放入溫奶器,18小時候優格就很漂亮。我喜歡再將優格放入冰箱冷藏,數小時後拿出來,加入蜂蜜,風味非常棒。
但是在尋找優格製作方法的過程中,無意上到一位網友Janie的BLOG,她談到了一種做發酵乳的方法,用的是活菌。於是我開始研究這種叫做Kefir的活菌,跟用優格做的優酪乳,到底有什麼不一樣。基本上,優格含的是乳酸菌,健胃整腸的『表非鳴』大致也是類似的東西;而Kefir含的則是有乳酸菌跟酵母菌,因此發酵出來的發酵乳會含有酒味跟二氧化碳氣泡。



然而,Kefir已經引起我的興趣,有許多醫學報告顯示Kefir可以健康腸道,對身體有益,而且只要持續用牛奶養它,它是生生不息的,不像以優格/優酪乳菌粉製作的優酪乳,starter總有用完的一天。懷抱著好奇心,開始Kefir的養成之路。


從佛心的網友Tracy那兒要來一些Kefir菌元,寄到之後就要開始養囉!上面是幫小克準備的家,1000cc的玻璃瓶,攪拌用的玻璃棒。另外還須準備的有塑膠的漏斗以及濾網。

[2008/2/19更新]

昨天早上在公司收到Kefir,中午趕緊抽空帶回家養在500cc的鮮乳裡;溫度計放在旁邊隨時監測,這兩天溫度計的顯示都只有18度左右:


養Kefir所準備的所有用具︰


今天晚上收成;一打開時有淡淡的酒香,相當的棒。
打開後先攪拌一下:


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氣溫較低還是牛奶放得比較多,發酵出來的發酵乳並沒有想像中的臭:除了聞起來的淡淡酒香以外,嚐起來還有微微的刺激感在味蕾上:不能算難喝,卻也說不上好喝。

第二次發酵,用比較少的鮮奶,也改用四方鮮乳,看看能不能將克菲爾養肥一點。因為我這次過濾,看不到克菲爾粒啦!我又不敢用力壓...所以用搖晃過濾的方式,只看到一堆不規則顆粒狀的奶粒(有點像細碎的優格)。


[2008/2/20更新]

今天請教Tracy過濾的整個過程與疑慮,作一些改進。首先在洗菜籃上再加一層網布,讓過濾孔隙更細;重新過濾一次前一天濾出來的克菲爾牛奶後,又多出了些細碎的東西,再另外找個玻璃瓶養起來;第二,由於目前室溫都稍低於二十度,所以發酵時間延長至2-3天(depends on 牛奶的多寡)。



[2008/2/21更新] 找到塑膠濾網了!小克也安全長大。

今天凌晨四點被果果吵了起來,餵完她喝水,哄她再度入睡後,起身喝水,順便看看小克如何了。瓶子底部的小克似乎有多那麼『一點點』...
七點果果醒了,只好帶她出寢室玩,再去關心小克...說時遲那時快,小克居然已經浮上來了啊!真是開心。Tracy家的小克果真非常勇猛...
另外,找了十天的塑膠濾網,終於今天找到了。洗衣袋可以退役囉!

[2008/2/22更新]

下面這個是網路上國外克友瀝小克的影片。我的小克是散的,並沒有辦法像影片那樣用筷子夾起來。


另一段影片,這位克友並不是用筷子,而是用搖晃濾網的方式過濾,這也是我使用的方式。不過他用金屬濾網。迄今為止,沒有研究顯示金屬濾網過濾小克的影響是多少。


[2008/2/23 更新] 善魔師悶燒鍋入手!

學Janie,弄來了一個免錢的悶燒鍋,用來保持小克的恆溫。

2 則留言:

  1. Hi Agnes:
    你找到的資訊好豐富^_^
    看了那2段影片, 我覺得影片中的kefir比較接近台灣的天山雪蓮(Janie家有照片)
    在台灣可以製做發酵乳的生菌分為天山雪蓮跟克菲爾2種.
    我之前有養過天山雪蓮, 有點像小顆的木耳, 沒有像影片中那麼肥美. 但是的確是1顆1顆可以用手拿起的樣子. 我家的克菲爾如果用手拿起, 太用力會壓成粉狀.
    一些資料指出克菲爾也會因為環境而改變. 我猜想克菲爾跟天山雪蓮也是是同宗的菌種?
    至於使用金屬瀘網的問題. 天山雪蓮是不care瀘網的材質, 但克菲爾卻有特別指出不能使用金屬的瀘網. 雖然我一開始找不到塑膠瀘網時, 也用了金屬瀘網10來天, 還感覺不到克菲爾是否受影響. 但家中有理工背景的人猜想, 也許金屬物質的些微殺菌作用會對克菲爾菌造成影響? 猜的...
    對了, 我過瀘克菲爾不是用搖晃的. 因為我的小克太肥美^^"所以是用湯匙舀起要繼續培養的小克後, 剩下的全部用瀘網瀘過去, 所以得到的克菲爾牛奶, 很濃很香, 口感很細緻, 同時也可以消耗過多的克菲爾(幸好有各位熱愛小克的朋友可以幫忙分享,不然會長更多)
    另外, 恭禧你找到塑膠瀘網, 以後就不用那麼麻煩了^^/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我也覺得影片中的Kefir比較像Janie家圖片上的天山雪蓮。我也覺得天山雪蓮跟Kefir應該是一樣的東西,只是環境不同,菌叢組合不太相同,因此造成形態不同而已。 我的英文沒有很好,所以上英文的網站都是隨便看看,沒有非常仔細,不過國外都把影片上那個形態的菌種稱為Kefir。

    回覆刪除

發表您的意見!